当前位置:香蕉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家日月> 第二五六章 往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五六章 往事(1 / 2)

上次安肃大战,自从汉家军出击后,豪格还想最后搏一把。奈何,他传令聚兵没多久,明军马上一顿猛烈的火力急袭。

在那一点点的时间里,整个明军阵地里地动山摇,“轰隆隆”的冬日霹雷声震裂四野,浓浓的硝烟火光在明军阵里阵阵升腾而起,在几十门的火炮集中打击下,炮子落下如雨,尤其是豪格的中军,立马被打的呼爹唤娘,一哄而散。

一面明军列阵如墙而进,一面清兵乱糟糟的,有的狂叫进攻,有的转首逃命。双方兵马一接触,在官军几排枪子打击下,那些少数敢于进攻的清兵一旦死伤殆尽,便全军溃败。

其中清兵阵里,第一个逃跑的就是蒙古仆从军固鲁死不起。当然了,他在逃跑之前还没有忘记裹胁了豪格一起跑,一旦豪格撤离,那些清兵更是兵败如山倒。

其后明军不停的追击十里,还解救了一些清兵押送在后的辎重财货和大批被掳掠的百姓人口。

最后,全面打扫战场后,缴获银两二十几万两,牛羊骡马两千来头,粮食十几万石。面对如此收获,于望大骂娘希匹,相比自己在开平辛辛苦苦贩卖私盐一年,鞑子轻轻松松十几天就有如此收获,真正是“造不如租,租不如借,借不如抢”。

当然了,有了收获是可喜的,鞑子还是要打的,行军打战,这些巨量的物资人口却也是累赘。

于是,于望下令,把这些银两找个秘密的地方就地掩埋,做好记号,以等他日来起。相对京畿之南,烽火遍地,如今北方反而太平的紧,于是对于这些救获的百姓则是派出小股官军护送,一路北上。

至于粮食,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于是全军统统成了护粮队,一路南下。

汉家军这一路南下,除了脚程本身被庞大的物资拖累外,期间只是遇到几股清兵游骑,然而这几股清兵都是远远的一遥望,便是死命跑开。

或许,汉家军的威名也已经在清兵里大部传开。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中旬,汉家军到达保定城外。

而早先闻讯的几路清兵合围攻城的危机也早就解除。说起来,这次清兵围城根本就没有经过什么大战。地方那些小镇,小县城也就罢了,保定城作为国朝之一地府城,华北重镇,万万丢不得。

一旦丢了,不论地方那些官员有什么理由,都免不了有杀头之罪,于是几万聚集在保定的官军在上官的严令下,战战兢兢的守城,期间,卢象升还率领了万余山西官军奔赴救援而驻扎城外互为倚角。

多尔衮只是粗粗的试探进攻下,看到保定兵马众多,城高池深,尤其其中又有敢战的卢象升驻扎城外,便是下令撤军。

由此一来,保定军民举城狂喜,庆贺死里逃生。

然而,到处救火的卢象升却并没有受到保定官员的感激和做出大力提供辎重粮草的举动。

如今,全大明官场都知道,卢象升要倒台了。此刻的卢象升在各方官员看来,不啻于瘟神,谁沾上谁倒霉,是个聪明人都不会和他发生哪怕一点点的瓜葛牵连。

其实,在卢象升千里奔波期间,他的军中已经快要绝粮,既无饷银,也无粮草。他屡屡上书兵部催要,如同石沉大海。

他部下的士兵每天只能吃一顿稀饭,有时连一顿也吃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卢象升为着阻止敌人继续荼毒地方,他在南下追击途中还连着袭击敌营,常常小有斩获,然而自己手里兵力少,尤其手下官军来自山西几股地方拼凑,在督师权威已倒的情况下,军心不齐,大都是出工不出力,属于扰乱性质,无关大局。

因为粮饷匿乏,孤军无援,他的官军军心愈来愈显得动摇。每天到处有人唉声叹气和怒骂朝廷,抢劫地方百姓的事情持续发生,不停还有人当逃兵。

如今国朝北地广袤的乡村和市镇上的老百姓都早早达成了共识,他们既怕清兵,更怕官兵,一听说军队来了,尤其是朝廷官军来了,就纷纷闻风就逃。因为清兵劫掠后,大都是来如雷霆,去如疾风,每次大难,或多或少都会有少许幸存者。

然而朝廷官兵就不一样了,他们劫掠起来显得更仔细,更贪婪,甚至为了丑行不曝光,往往对当地百姓是赶尽杀绝。于是老百姓对官军越发的痛恨和害怕。

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卢象升的有些士兵在军官的默许下,夜间分成小股,悄悄地离开营盘,到乡村去寻觅草料,出现了抢劫淫行为。

对于部下做出劫掠地方的行为,就是卢象升也是束手无策。他既痛恨官兵的扰害百姓,失去民心,又不能责问手下的将领。在目前同清兵作战的情况下,他一旦严责,只要有一队人马鼓噪而去,全军不瓦解也差不多了。到时候万余官兵一哄而散,不说打不了清兵,而这没有约束的万余官兵如蝗虫般四散开来,地方更是遭殃。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说实在的,谁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活活饿死?对于官兵的这种现象,卢象升也只好雷声大雨点小,经常性的装聋作哑,最严厉的一次也不过抓了两个小兵,然后集合全军将士,斩首示众,然后噙着眼泪对全军激以忠义。

这次卢象升挥军解了保定之危,本以为这次总可以得到一定的地方粮草供给了罢?哪知道保定巡抚紧闭城门,不让官军一人进城休整。起初巡抚张其平还答应接济官军“一天”的粮食,但是卢象升派官员前去领粮,从中午候到黄昏,从东门转到南门,就是不开城门。

或许张其平又改变主意了,从里边传出话来:“天色已晚,只有折色银一千两,没有粮食。”随即把银子从城头缒了下来。

天可怜见,如今凡官军所到之处,百姓逃得越发干净,逃得更远,所以卢象升就算得到这一千两银子却无处购粮。

既然保定城如此绝情,卢象升无奈以“总督”的名义,写了一道手谕派人送给保定附近的清苑知县催粮,上边严厉的说:“···如再复迟延,致三军空腹当敌,当以军法从事!”

然而,清苑知县左某不但置之不理,并且挑唆高监军来书责备象升说:“我公屯兵坚城之下,不进不退,后之大事将何以济?”

这是直白的骂卢象升拥军避战,躲在保定城外,不进不退,坐视鞑子劫掠地方。

稳稳坐镇在京师城里的崇祯帝又哪里知道这些情况?在他心里一直以为,卢象升既然是总督天下兵马,权高位重,南方多少地方官军、官府莫不是在他旗号之下,所以鞑子的肆意劫掠,所过之处,房屋被焚,妇女被耕牛、农具、牲畜、财物被抢掠,很多人被杀死,很多人被掳走,这种种地方的惨重损失,卢象升罪责首排第一。

崇祯又哪里知道,卢象升不仅指挥不了地方官军,得不到地方粮草接济,就是区区的芝麻县官也是不买他的帐了。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卢象升率领着饥疲的将士拔营追击清兵转移到真定,希望能得到点当地的粮草接济。

在卢象升行军的路途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兵部檄文到达,说是据山西塘报,清兵偏师犯山西,太原危急,命令大同总兵王朴驰援。

卢象升所率领的三个总兵官里,以王朴的人马最多。王朴要是走后,剩下的虎大威、杨国柱两个总兵官的官兵和自己的标兵营,连同不能作战的人员在内,合起来仅有六千多人。

虽然汉家传统上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虽然卢象升也知道清兵主力都在华北,山西根本不可有大股人马,他也完全可以扣押兵马不放,但卢象升并没有这么做。

并且他手下的大同总兵王朴也直接得到了兵部檄文。真是久旱逢甘霖啊,王朴手下的将士早就不愿随着卢象升吃苦拼命,一听说山西“危急”,兵部来了檄文,都要回去“保护”家小,鼓噪起来。那些将士不由分说,把王朴扶到马上,拥着他往西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香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