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盛行多胎生育,以为“子孙满堂才是福”。喜男厌女,县有溺死女婴者。妇女怀孕到做产,外婆家要送小孩衣服等谓“催生”。产房称“红房”。弥月时设祭享神祀祖先,向邻居分长面或红蛋,办“满月酒”,宴请亲友。邻居、亲友送满月礼或贺以饰物、彩线。满月日小儿剃头,所以也称“剃头酒”。一周岁时,外婆家更以衣饰鞋袜相赠,亲友间也有赠送饰物、银钱的。届时罗列百物,让孩子自取,以卜将来成就,名曰“拿周”。年长上学,外婆家又备衣物、书包、食品相送。若男孩就送“状元糕”以讨彩头。二产以后逐渐差减,若生女又差之。
现时,“只生一个孩子好”,在城镇职业妇女中已成风习。“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旧观念已有改变。产前“催生”,产后“送产”,小孩满月、拿周、上学,外婆送衣、食等习俗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度节减,近年来又盛行。
第三节寿庆
旧俗,男子自三十岁起逢十都要“做生(日)”。俗语“三十不做(寿),四十不发(达)”。“做生”时办酒席请客,亲友送礼祝贺。四十岁提早一年庆祝,因“四”与“死”谐音,叫做“做九不做十”。五十以后寿诞一般由子女为父母“做生”,亲友主动祝寿,不发请帖,俗语“请吃酒,挜拜生。”祝寿礼物有长(寿)面、油包(叫寿桃)、寿烛等,也有烛票或送银钱的。富贵人家设寿堂,挂灯结彩,张挂寿屏、寿幛,鼓乐吹打,演戏作乐,死后家人还为其做冥寿。勤俭人家一般从简。劳苦人家则不庆寿,所谓“穷人呒生日”。有些人家把所收寿礼再添些钱,用于修桥、铺路、造凉亭,如贵驷镇的“百岁桥”和俞范镇的“嘉燮亭”等。
民间还有66岁吃66块肉习俗。肉(吃素者以烤麸代替)由已嫁女儿孝敬父母,说吃后可望长寿(民谚:“人到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
50年代后,寿庆崇尚俭朴。80年代后,大操大办之风又在部分乡镇兴起。近年来,不少乡镇成立老年协会,出现老年人集体庆寿,地方领导到会祝贺,企业单位送生日蛋糕礼品等新风。
第四节丧葬
送终、报讣病人弥留之际,子女跪床前,喂粥汤或桂圆汤。<>人一咽气即一齐号哭,同时焚香、念经,烧灵峰戒牒(路引),称为“送终”。人死后,家人即往本庙拈香为亡人向阴司“报到”并祈祷。替死者沐浴、理发、剪指甲、更衣,将床席、褥草放路旁烧毁,名曰“每苫包”。着人手提灯笼,倒挟雨伞,遍赴近亲家报讣音。
设灵、陪尸料理停当后,尸体移入灵堂,点脚后灯,设灵牌,摆香烛供品。晚由家人陪尸或请人诵经,称“念摊尸经”。旧俗,不在家寿终者不得入堂,在屋外另搭篷帐停尸。
破孝、入殓遗体移入棺材称“入殓”或“入木”。以白布成帽分送唁者称“破孝”。亲戚临吊俱送薄棉被,称送“重被”或“情被”。入木时由嫡系孙子分批罗拜,亲子捧头扛脚移尸入棺,放上殉葬品,高呼品名及赠者,然后盖棺。
出丧、安葬灵柩出门,奠酒于杠,称“醮杠”。出丧有引路幡、灵位牌,敲锣放爆竹,灵柩后随持孝杖棒(哭丧棒)的孝子及宗亲、戚友等。旧时富家出丧,仪仗及送丧队伍长达数里,有开路神、引路幡、棺椁、魂轿、香亭、纸俑、冥器(明器)、乐队等,沿路放爆竹,撒纸钱,途中设祭,穷极奢华。送棺进穴前动土叫“开山”。安葬后祭过土地神“关山”。送木主牌于宗祠叫“进主”。逢七办羹饭叫“做七”,逢百日祭祀叫“做百”,一年后祭祀称“做周年”,至第三年才称满周(年)除(丧)服。
50年代后,丧葬礼节从简,亲属臂缠黑布,戴小白花志哀,吊唁者献花圈志挽。60年代死者葬于公墓。70年代后提倡殡葬改革,推行火葬。家属和亲友在殡仪馆礼堂举行追悼会或告别仪式,骨灰盒送公墓安葬。农村仍多土葬。近年来,丧葬铺张之风在农村和小集镇又起,个别地方丧葬迷信活动现代化,如用录音机放音代替和尚念经,烧化纸扎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并大摆丧饭。俗讽“死闹猛”、“死孝敬”。
第五节人际礼仪
亲属称呼
长辈父呼阿爸、阿爹,母叫阿姆、姆妈、阿父(昆亭、三山、上阳、梅山)。<>岳父母称丈人、丈姆、阿爸和姆妈。媳妇称公婆为公公、婆婆,有子女后按其子女称阿(a)爷、阿(a)娘。现时称父母、岳父母、公婆均为阿爸、爸爸和姆妈、妈妈。称曾祖父为太公,曾祖母叫太婆,外祖父母为外公、外婆。称外公的父母为太外公、太外婆。父之兄弟称伯伯、阿叔、阿大(城关)。父之姊妹呼姑妈(mo)、阿姑。母之兄弟称阿(ao)舅、舅舅。母之姊妹称嬷(mo)嬷、姨娘和阿(a)姨。姑妈之夫称姑丈。舅舅之妻称舅姆。在书面或论及亲缘关系时宗亲长辈加一“堂”字,表亲长辈加上“表”字。
平辈兄弟称阿哥、阿弟。姊妹呼阿姊、阿姐和阿妹。妻之兄弟称内兄、内弟或阿(a)舅,妻之姊妹为姨嬷、小姨。现在统称哥、弟、姊、妹。叔伯之子女称堂兄弟姊,姑妈、舅父、姨妈之子女均呼表兄弟姊妹。
下辈父母对其子女,祖父母对其孙子女,外祖父母对外孙、外孙女,平时口头直呼小名或排行,只在写信或其他必须区分时才按辈份称呼。兄弟子女称侄子、侄女,姊妹子女称外甥、外甥女。姑丈称其妻之侄子、侄女为内侄子、囡。舅母称其夫外甥、外甥女与其夫同。现在对同辈亲友女子统称侄子侄女。
交往
招呼遇熟人招呼,点头微笑。旧时说一句“饭吃过哦”,现在盛行说“你好”、“你早”、“工作忙哦”等。
相见亲朋熟人相见或告辞,旧时互相打躬作揖,50年代后改握手。遇尊长、前辈先让对方伸手,才能相握。如戴手套,则先脱下,握手时间越长越紧表示越亲热。
作客作客进门,雨天放雨具在门外,主人不请不进卧室,客人众多时——招呼。主人不请不坐。主人送茶、敬烟时起立相接。旁坐妇女时不抽烟。主人有事时约期再谈、不滞留。
接客客人进门,主人起身相迎,敬茶、敬糖果都用双手。<>客人在场不打骂孩子,不看钟表,避免客人误会“下逐客令”。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点头响应,不随意打岔或插话,尤忌小孩多嘴。
问路先打招呼,尊老年人称伯、叔、公、婆,同辈人呼大哥、大姊,孩子叫小妹妹、小弟弟。五六十年代盛行称“同志”,七十年代称“师傅”、“老师傅”,现仍行。说“请”字后再问路。忌猛喊声“喂”字就直接问路,也忌对姑娘叫嫂嫂。
指路乡间对问路人会热心指路,详细告诉路程远近、走法,有些热心人还会亲自或叫下辈带路。近年来,城区有退休工人协助维持交通秩序,他们答复问路十分热心详尽。
让路出门行路,先客后主,先长后幼,除非长辈指定带路,不能抢先。窄路相逢,少让老,大让小,男让女,健康人让残废人。过桥时,轻担让重担,行人让车辆。“文化大革命”时,传统礼俗曾遭破坏,80年代起提倡文明礼貌,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十字”礼貌用语,即“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
第一节时令民俗
春节夏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辛亥革命后称春节。黎明即起,设香烛陈果饵酒馔祭灶神、祖先。开门放爆竹,称“开门炮”。大户人家早日悬历代祖先画像于中堂,并设祭祀供品,谓“供帧子”。全家穿新衣,讲吉利话。先拜神祗、祖先,依次向家中长辈拜岁,长辈向下辈祝福,给儿童分发糖果、糕点。早饭素食,吃汤果、年糕或红枣赤豆粥,饭后向邻居互贺新年。是日一般不外出作客,在家与邻闾娱乐休息。旧俗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乞火、不动刀剪,让日用器物也休息一天。拜天地、拜宗祠、拜境庙、出拜祖墓等古风,在民国时已渐不行。未昏而眠,不点灯,睡前燃放爆竹。初二开始出门作客,称为“拜年”,向亲戚中长辈拜岁。亲友间互请酒饭闲话家常,祝贺新年。
新中年成立后,春节休假3天。表示除旧布新送穷迎富、祝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等传统习俗仍存,惟拜祭神鬼活动基本不行。新增拥军爱民,军民互相拜年,单位领导向老职工拜年,地方领导向敬老院老人拜年等新风。
立春民间作春饼,饮春酒。民国后不行。
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夜过元宵节。民国后不行。正月十三夜起悬彩张灯供人观赏,叫“上灯”,至十八日“落灯”,故又称“灯节”。是时,各乡社庙多悬灯祀神,或用鼓乐,或唱南词,谓之灯祭,亦称“摆灯头”。城中社庙摆在正月二十日以外称“摆后灯头”。十四夜,吃糯米圆子或菜汤果,称为“灯圆”,含合家团圆之意。城中各家合瓜果枣栗等为羹,呼为“丫头羹”,邻闾间互相馈赠。是夜农家还以火照田间,谓可除害虫,名曰“烧蝗虫”。柴桥地区则烧田塍草,埭埭田塍干草着火,犹如条条火龙,因名“覃火龙”。在甬江和芦江上有“放水灯”习俗。以芦江上水灯最为壮观,在一条条木梯上竖起花卉、人物、龙、狮子和九连灯等彩灯,两旁由鼓乐船牵引,从穿山途经柴桥至马车桥,沿途观者如云。民国初期,县城经常举办大型灯会,抗战前兴起提灯会,解放后多次在城关举行元宵灯会。现时,悬灯结彩,吃菜汤果、圆子或丫头羹之俗仍存。
旧时尚有正月十四夜“请屙缸姑娘”,妇女“行七条桥”、“烧十庙香”等迷信习俗,50年代后曾绝迹,近年来农村又有所见。
清明节县人极重视清时祭祖扫墓,外出游子多及时回家,尽赤子思乡爱亲之情。亲人新亡,3年内“上新坟”,供青糍、黑饭、鱼、肉、酒、菜,在清明正日到坟头除草、加土、插竹挂纸钱,男女老幼参拜,并在家设酒馔祭祀,称“做清明羹饭”。3年后上坟,一般不带酒、菜,其余礼节如旧。古时尚有插柳、踏青之俗,祭品因人而异,纸钱多改花圈。新增祭扫烈士墓园,学校师生、机关团体代表向先烈献花圈,寄托哀思。
谷雨清明后至谷雨前采“雨前茶”最佳。
立夏习俗煮豇豆糯米饭,焐茶叶蛋,称立夏饭、立夏蛋。并以三四寸长小笋(称“脚骨笋”)、软菜、鱼、肉等祭祖,祭毕,家人团聚而食。相传蛋荫头,豆明目,笋健足,软菜如扇吃了夏日不怕热。饭后称体重,叫称人,谓可防疰夏。外婆家给外孙送立夏蛋,用丝线编网袋装蛋挂小孩胸前,手腕系丝织彩绦,叫“立夏须”,谓可防夏天疾病。农家以米粥、老酒滋补耕牛。现时做羹饭祭祖之俗城镇多改,农村仍行。
端午节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旧俗裹粽子,做馒头祀祖先,送节礼,取菖蒲及艾条插门户,或削成人形染雄黄悬于床上,饮雄黄烧酒辟邪禳灾。小孩挂绸面香囊。婴儿额、胸、手足、臀部涂雄黄,并用雄黄酒喷洒屋角。焚苍术、白芷以驱蚊。丁家山下还有划龙船盛会。现时,插艾、饮雄黄酒、贴端午老虎、熏蚊烟等俗已改,吃粽子、女婿送节礼等仍存。
入梅芒种后逢丙日入梅,也作“入霉”,为期1个月左右,梅雨期多雨水,农家忙农事,居民防衣服发霉。
香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