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老陈也想在草原上博一把?”于望的眼神中露出了一丝笑意。
“呵呵,下官这个静极思动,静极思动而已!”陈昌言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自来汉家文人推崇清高淡雅,以立德立功立言垂之百世为重,极为忌讳“铜臭味”的,不论什么事一谈到钱,这就俗了,名声也毁了。
哪怕如今大明的乱世,哪怕官场腐败无以复加之际,但不论做什么,面子上的遮遮掩掩还是要的。
晚清时期以一部《官场现形记》而留名青史的李伯元在小说《活地狱》中有句话叫“千里为官只为财”,他说得极好,这书中的清代的官场,人们连脸皮都不要了,赤裸裸的就是要钱。
其实在汉家宋代开始,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里的“清知府”即“清廉”的知府,倒不是指清朝。此谚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例所应有的各项陋规,合法的灰色潜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如果是黑心贪黩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捞多少了。后来此谚的含义扩大为:即使是政声清廉的官员,也要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是汉家历朝历代的官场,当然了,其中的真正的清官也是有的,不过和整体庞大臃冗的官僚体系比起来,那不过是凤毛麟角,偶然绽放光芒而已。
这官场的种种潜规则说起来,就比如眼下的陈昌言,万事可以撇开不说,其中有一条,就凭着他知县老爷的身份,如果他上京朝觐,在潜规则里就可以从县属各地各乡的里甲、杂项摊派几百两至上千两银子,用以进京行贿,故京官皆把朝觐之年视为收租之岁。
然而,如今在龙虎将军的地盘,那些早年合法的诸多潜规则是想都不要想。
既然做官没有了搜刮来源,又哪来的对上官的孝敬?
如此,陈昌言在去年的朝觐中还真可谓是两袖清风而去。
只是,既然他没有银子孝敬那些京官,那么上司的脸色自然也是难看无比,不仅冷落了他不算,就算是他想给自己挪挪地方也不行。
如今在大明的官场混的人物可都是人精,永平府历来是边关战乱之地,一般的官员就是有了委任都不想去,另一个,如今龙虎将军的那饕餮吃相的名声也是隐隐传了开来,既然去那里没有好处,更是没有人有这心思了。
所以,当陈昌言回来,就感觉到自己这个万年县官是做定了。
其实,这也是在明朝,如果是换了清朝,那么陈昌言的选择余地就多了不少。
比如,清朝的京师城就有著名的账局,它的主业就是向官吏放贷,这个放贷自然是高利贷。
账局对官吏放款,利息率高,是账局其他业务“利之十倍”。特别对月选新官放债不仅利息高,还要讲扣头。选好借债者后,要先讲扣头,如九扣,就是发放贷款的90%,并且贷款的利息是以复利计算,滚利得算,最终借款官吏要承受巨额的债务。
如此一来,利用贷款来获得新任职位的官员,这他娘的都背了一身的高利贷,到了地方自然是变本加厉的搜刮之,最后遭殃的总是地方百姓。
不过在陈昌言看来,上次他去京师倒也不是没有任何好处。
在他拜访了京师城的一些同年后,其中一个同科的年兄就介绍了一个资本雄厚的商会与他来交往,在一番的密议下,达成了一些协议。
如今的大明官场也好,商场也罢,无不是拉帮结派,彼此勾结,彼此壮大,彼此相护,其中更多的官就是商,官就是大地主,完全没有区分可言。
但是毕竟个人力小,人多力大。于是大明的文人一向热衷于搞同年会。所谓同年,盖“同年者,四海九洲之人而偶同科第耳。”
同年,向有弟兄之义,是传统官场中最为亲密、也最为重视的社会关系资源。同科进士,同科举人就相当于后世的黄辅军校同学,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建立了官场人脉。
官场都如此了,那么大明商业场上的关系更是抱团和错综复杂。
尤其是在京师城,都有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会所驻扎。
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护支持,越做越大,他们基本做的都是垄断的生意。
香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