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香蕉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家日月> 第三六一章 幕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六一章 幕府(1 / 2)

“建牙开府?”

听到黄梨关如此说,郑启发和吕晚林不由异口同声的询问。

“然也!”

黄梨关面有得色,说起消息灵通,他可是比这两位强了太多,因为郑吕二人不过是大明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小地主。

他两人平时除了眼珠子紧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其他事是不闻不问。

然而自己却又不同,因为他的家族除了田产,还参与了关外走私贸易,在他的名下还有一个小小的商号。

作为地主兼商人,官府的各种行政命令,各种大环境的趋势非要关心不可,不然平时何以如鱼得水?

所以这三人之中,由于黄梨关一直像只勤奋的蚂蚁小打小闹不休,他的财产也是最为雄厚,他的关系网也是最为四通八达,蓟州地面什么最新风声雨声,他也是头一个知晓。

所以论起眼界开阔,资讯丰富,三人之中首推就是他,也正是如此,有了丰富的天下大势的情报在手,他的眼光便是高人一等。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古时候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吹牛逼。要达到这个条件,最起码一个要求就是要人脉广阔,消息来源畅通。

譬如三国的时候,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待价而沽。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待价而沽呢?因为如果诸葛亮是个真隐士,大可遁入名山大川,隐入白云深处,远离尘嚣,何必只跑到离襄阳十几公里的地方“隐居”?他的所作所为和“终南捷径”的典故有的一拼。

其次他大力自比于管仲、乐毅,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名声。管仲,乐毅是汉家历史上的名相、名将,所以诸葛亮这种闷骚就不用多说了。

再看诸葛亮的人脉,他的业师,即为当时荆州的儒学代表人物司马德操,可谓当世大儒。

再看他结交的朋友如庞统、徐庶、孟建、石韬、庞山民、崔州平等一批当时杰出的风云人物。他们互相拜访、频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广益,交换政治见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得益彰。

再看当时诸葛亮的大姐就经叔父作主,嫁给了蒯祺。蒯家是襄阳最有势力的大族之一。

二姐又嫁给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诸葛亮的人脉广阔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他一手尽掌握人间信息,社会变革,时代风云了然在胸。

没有如此的丰富情报讯息,以后他又何来著名的“隆中对”?

眼下黄梨关的野路子虽然比不得当年诸葛亮的底蕴,不过在这三人之中可谓是翘楚。

于望如今设立幕府之事,已经被外界消息灵通人士打探的清清楚楚。

幕府,在明代早已经不是新鲜玩意。事实上汉家的“幕府”从汉、唐以来就出现了,并不是明代特有的。也就是常说的“开府”,“入幕”。

比如,唐代李世民在武德四年,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开府。这就是著名的“天策府”由来。

在大明的制度里,“幕府”其实主要是指出征统帅的最高指挥机关,相当于司令部或者最高指挥部;其次或者是国家高级军、政大员的参谋机构。

有了这样的制度,其实就算不打战,大明各官员到地方任后,大都设立幕僚,政务大部分还是依靠属下幕僚做事,文官武将皆是如此。

所以这种朝廷默许的潜规则在明清时发展得淋漓尽致,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绍兴师爷大行天下。

如今于望官封龙虎将军,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明面恩典,被允许“开府治事”。但是他自顾自的开“幕府”,旁人也指责不得。

其实在外界揣测中,于望设立幕府,大力招收幕僚,这事再正常不过。

如今的于望在外人看来,已经不再是治理一州一城之地的卑微小武将,而是镇守整个永平府的“军门”,这期间公务案犊繁杂,没有幕僚协助,单靠他自己,是不可能治理得开的。

然而,如今于望的幕府又是与众不同。

在于望的制度里,幕府署僚一切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必须服从于最高统治者,那最高统治者自然非他本人莫属。

甚至于望还自由任免下属官员,大喇喇的制定实行大批新的法律政策,犹如国中之国。

在永平府的地盘中,往年朝廷所谓的文贵武贱,以文制武的种种治国传统全部崩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香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