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香蕉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家日月> 第三三二章 文渊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三二章 文渊阁(1 / 2)

大明京师,紫禁城。

文渊阁内,杨嗣昌正是愁眉不展,这次清兵入关肆虐各地,前所未有的达到半年时间,这国事糜烂的,一直让他愁白了头。

作为崇祯皇帝的绝对心腹,本来这次内阁首辅刘宇亮狼狈下台,按说他来坐这个位置是十拿九稳,但是,一个原因是他本身入阁就是皇帝临时提拔于“流外”,不属于祖宗制度的翰林出身,在这点上,就是先天底气不足。第二个,由于杨嗣昌一力主导“攘外先安内”的政策,以此出发点上,甚至不惜和关外私下谈判言和,结果事情败露后,他就是罪魁祸首,由此遭受到了满朝满野的攻击,闹到现在,他的名誉可谓是迎风臭十里。

于是在这个情况下,这代首辅的大位居然被薛国观一屁股的坐了上去。

其实作为崇祯皇帝的肱骨之臣,作为阁臣,杨嗣昌一心为国,倒也不是那么在意自己是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在这个糜烂的朝野中,杨嗣昌心力交瘁,饶是他一力想补天,但是国势愈发的日薄西山。

如今的朝野,想办点实事,首先要有党。

明朝的党争斗争,无时不在。

在无休止的党争之中,这个末世时代的官员,大多不过是只知有朋党,而不知有朝廷的利己者;整个官僚集团也已分裂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因私而害公是官场的常态。

在天启年间还好,因为有着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党,死死的压制住了什么东林党、浙党···种种文官的“挖国之基石”的速度。

到了崇祯皇帝手中,因为自诩是明君,一举打倒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宦官,由此天下称颂,满朝大臣谀词如潮,硬是把崇祯捧成了“千古一帝”。

由此,皇帝是飘飘然,但是他没有美半年,就发觉上当了,因为从此以后,天下文官的嚣张气焰再无人能治,天下的事情,这些文官也没有几样能办好。

国朝每年花了无数的钱粮,硬是养了无数“尸位素餐的国之蠹虫”,那还不如早先皇帝的亲信太监还能办点实事···。

于是在后悔中,皇帝又是启用了大批的亲信太监到处出去监军、镇守,然而事情已经不可挽救。

先前万历皇帝、天启皇帝手中太监掌控的财源已经生生的被文官集团瓜分干净,再也难以收回一个铜板的利益。

不论是内政还是对外,这些糜烂的文官皆是束手无策,所以崇祯皇帝对于这些文臣太过失望,由此在他手中,文臣大员“坐庄”的轮换速度是快捷无比,对于杀一些文官也是不手软。

自古有云:“千里做官只为财”。给崇祯干活,主子的态度是严厉无比,动不动就获罪下台,倒霉的还要被杀头。

还让不让人好好的作威作福,好好的为自己捞钱了?由此,皇帝得罪了无数的文官,在私底下,有些文官甚至开始愤愤的暗骂皇帝是“民贼、独--夫”。

在这个颓靡的官场中,人人做官都是有心得,套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派别亲”。

正因为如此,杨嗣昌想干点什么成绩出来是艰难无比。

出于朋党的利益,朝野中的官员凡是敌对一派反对的另一派就一定拥护,凡是敌对一派拥护的另一派就一定反对,他们惘顾有些政法是否真的利国利民,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作为阁臣,杨嗣昌经常要居中调停,还动不动就弄得里外不是人。

谁叫杨嗣昌是“孤臣”呢?

作为孤臣的杨嗣昌,干点事情更是不容易,比如他提出了和关外暂时言和,朝廷集中精力腾出手来先解决国内流匪实际问题的主张。

这个主张在如今的大条件下,其实真的无可厚非。

但是,朝野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国朝的未来和利益。

对于杨嗣昌加塞,不用排队就入阁,朝野上下早就嫉妒如狂。

于是他们就抓住了“大是大非”、“政治的极端不正确”的由头,群起攻击。

这些道德君子,个个口沫横飞,跳着脚大骂不休,极力反对“议和”,杨嗣昌的政策一出就仿佛是挖了他们家的祖坟那样的恼怒。

一面他们攻击杨嗣昌对于国内剿匪的铁血政策,不符合“柔远能迩”的古义,另一方面他们强硬的表示,天朝大明对关外满族是充满了绝对性的优胜,对于关外胡虏的“抚议”,是卖国、是让祖宗蒙耻。

这些“政治正确”的标兵既不愿抚议,也不愿自己亲自上阵杀敌,总是幻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厢情愿得让人绝倒。

结果,杨嗣昌偷偷摸摸的“抚议”,始终“抚”不出个结果,朝廷因此不能倾全力“剿匪”,眼看着各路起义军奄奄一息,清兵一入关,又眼睁睁的看它们死灰复燃。

甚至现在有的人,以为杀一杨嗣昌,万事皆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香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