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香蕉小说网>历史军事>汉家日月> 第三零二章 休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零二章 休整(1 / 2)

自从于望率领血战之残师跑回开平后,第一时间就是下令大力抚恤伤亡将士,同时大规模整编军队。

此次出征,他手下主力尽出,虽然对于清军给与了较大杀伤,但是自身伤亡较重。

以往自己的汉家军虽然平时训练精良,但毕竟是没有经历实战的军队。

表面上看起来,平时于望的领导作风一直是沉稳如山,对于一切险恶的局面都是胸有成竹,其随时定下的对策也是对症下药,充满了智慧和有效。

有这样的看着似乎永远不会倒塌的靠山在,仿佛什么样的困境也难不倒将军大人,这也给整个汉家军体系中的人员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信心。

但是,于望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军队,这次出征却是压上了自己手中所有的资源和老本,说句实在话,此次出征,虽然于望手下的将士们是豪气冲天,但是他自己心底却是在暗暗打着小鼓。

比如,如今的杨嗣昌做事平时处处谨小慎微,唯恐哪里出了纰漏,从而让明国这艘破旧的大船更加的倾颓、到处漏水,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于望却是拿自己苦心积攒的老本豪赌了一把,幸好,目前看来,他赌赢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满洲作为东方新崛起的武力集团,其战力确实是称霸一时。

经过这次险恶的出征后,文的方向,于望对于整个明国朝廷上那些道德良心沦丧的士大夫阶层有了更清醒的意识,如今如果再对国家那些所谓的“精英、干城···”抱有幻想,不啻于是白日做梦。

国朝这些文官们,不论谁的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他们的脑袋里完全没有国家和民族,有的只是仅仅盯住自己的私人利益和高高在上的自家特权。

或许,这些文官们,心里早就准备着做“三姓家奴”了,在历史上,现在的他们作的是大明的官,以后蜂拥而去做大顺的官,最后一看大事不好,就干脆刮光脑壳,后脑留起野猪尾巴辫子,对着满清俯首屈膝,满口自称奴才了。

只要能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家族利益,像什么“国家、民族”,平时大谈特谈的什么“大义”都是弃之如敝履,不妨都可以大大出卖。

可叹的是,一旦他们附身甘做他人的奴才,那么目前三百年天下的明朝对于这些文人的优厚待遇再也不拥有,如果他们敢在明朝历代皇帝手中那样的嚣张,满清对付他们有的是血淋淋的屠刀。

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可以算是封建社会晚期最臭名昭著的田赋加收了,但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但是无论是明人、清人、或是今人,好象都认为明代的灭亡,三饷加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当国家发生战争时,不说全民皆兵,就是适量的增加赋税,就在后世,也并非是全无道理。不然,国库空虚,官府没钱建设军队和囤积作战物资,侵略者一打到家里,就这么老老实实的开门揖盗,俯首投降?

之所以三饷如此臭名昭著,是因为天下大都的田地都被文人高官,豪强、权贵兼并了,朝廷要征收额外赋税,岂不是在他们身上“割肉”?他们岂不是又要绞尽脑汁的去偷税漏税,抗税不交?

因为,这些人享受惯了“无一手一足应公家之役,无一钱一粒充应役之劳”的社会特权。所以,这些所谓的社会“主流”人士笔杆子摇起来,说这三饷是如何的祸国殃“民”,不骂个皇帝狗血喷头才怪!

所以,明国的倾颓覆灭,根子上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柱石、精英们”在贪婪的吸国家、天下百姓的血,他们带头挖国朝的根基,直到这个虚弱的国家轰然倒塌为止。

那么这大部分的明国官绅平时吃顿饭不妨花千金,但是纳税一个铜板就仿佛要他老命般的积攒搜刮的财产到最后便宜了谁?

自然是满清了。

满清入关后,由于贪婪和觊觎明国沿海地带的富庶,在南下的军事行动中,还多了一个名目,就是“沿海迁界”,把“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的濒海几十里的沿海地区全部扫荡成白地。

清军在残暴的掠夺中,所谓“大兵所至,田舍一空”。经济最称发达的江浙地区,更遭受异常残酷的焚杀和掠夺,扬州、江阴、嘉定、苏州、嘉兴、金华几个经济繁盛都市,差不多都被焚杀精光。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叹这些文人高官,豪族巨贾,眼皮子浅的只盯住自己的钱袋,最后命根都是被清兵毫不客气的挖去!

再比如,在这个崇祯末世,虽然朝廷国库屡屡在各级官吏的集体伸手贪污下,被吃的是靠山山倒,靠国家国家倒。

但是,崇祯对于自己的子民还是不错的。

史实记载:“明江南田赋虽重。但常拖欠,而清奏销案。”

换到满清手中,这些地方乡绅以为鞑子和明国皇帝一样好说话,于是:“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余人,号曰抗粮,既而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叶方蔼)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

这样的事情在明代崇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一万三千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满清不会象明朝政府那么客气,明朝拖欠赋税几乎是家常便饭,名义上是那么多,真正能收上来的,恐怕有一半就不错了,而满清的话,你要敢拖欠一丁半点,那就对不起来,屠刀马上就悬在你的脖子上。

这还是满清对于地方乡绅的处置,对于乡民是更加的不客气。

如资料叶梦珠《阅世编》的记载:

“清初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叶梦珠是上海人,他记录的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情况,“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在满清的无情搜刮压迫,残酷统治之下,不是朝廷赋税征收多少比例的问题,而是“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对于这些后世资料,于望自忖还是了解一些的,而且他这次出征又眼睁睁的看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丑恶现象,他有时候真是愿意历史就这么走下去,因为在他心中,这可是大快人心的时刻啊!

而大明在武的方面,这次自己的出征也已经证明,如今的明国各地武将也是全体堕落,官兵再多也不过是庞大的乌合之众而已,而自己的练兵制度确实是实质有效的。

后世的国家子弟兵的练兵口号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或许,如今的汉家军也能做到了这一步,在这里,于望要重重感谢大明战神戚继光,因为很多的练兵制度,他都是从纪效新书里照搬。经过场场恶斗的检验,于望到如今终于松了口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香蕉小说网